功承:“律企学”三位一体的公司制律所,如何不断突破自我?


2014年1117日,新功承诞生了。

表面看,这不过是国内律所规模化发展的一朵浪花,但要不了多久,这家律所就开始让业界刮目相看:她不仅是当地业界一次优质资源的重组,更重要的,她在东北地区掀起了律所治理模式和合伙理念创新时代的浪头。

新功承主任迟日大是现任全国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在2003年创立老功承的基础上,他凭借自己的魄力、远见和影响力,主导了新功承的再造。担任管理合伙人的郭维东律师曾任超大型民营企业副总裁,具有深厚的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新功承的公司化模式于他可谓驾轻就熟。前吉林融鉴律师事务所高强主任、前吉林格尚律师事务所关春艳主任、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宿辉都是吉林省的知名律师,他们携律所或团队的加盟,使新功承规模一步迈入吉林省前三甲。吉林大学法学院前任副院长孙学致教授出任独立管理人,则给律所文化和制度建设构造了新的维度。

六位新功承的创始者基于对中国律师业发展大势的共同理解,为功承的建设和发展确立了四大方略,即:以创始合伙人协议和计点制支撑的合伙原则;以公共财政支撑的公司化治理体制;以职业经理人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律师专业化、一体化支撑的法律服务模式。

先进的理念一旦获得共识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相互欣赏的能力和精神气质就会聚拢更多精英。201510月,原吉林省高院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吕强辞职,成为功承第七位创始合伙人。随后,律界高校双跨的张晓阳副教授出任功承首席法律顾问。长春中院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陈海彪辞职后亦选择功承,成为第九位合伙人。这几位司法界和律界翘楚的加盟,进一步提升了功承的品牌优势,强化了专业结构。


成立五年来,九位合伙人同气连枝、和衷共济,带动功承跑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连续实现高速增长,使之成为东三省屈指可数的“亿元所”之一,在东三省这块法律服务业相对欠发达的区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公司制律所发展之路,给全国律师业也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参考样本。当下,功承的合伙人们面对总量十分有限的区域市场,以及国内大所攻城略地的汹汹大势,抱持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在坚持稳健发展本地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如何突围,如何再上台阶的战略发展问题。

这样一家“律企学”三位一体的公司制律所,如何诞生,又如何不断突破自我?

一、新功承,公司化东北之先

创立功承,现代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不远的一天,我希望去斯德哥尔摩仲裁院看看那里的风景。”

1995年,从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迟日大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时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纵横驰骋的国际大律师,斯德哥尔摩仲裁院也并非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代表了他职业目标的追求。但是,人生的机缘往往难以预料。那一年,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招收第一批法学毕业生,迟日大成为当年的十五分之一,进入高院做了法官。

在高院那几年,虽然工作上逐年进步,还考上了在职博士,但每到年末写个人大事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在越来越喜欢法官这个职业的同时,却离律师的理想越来越远。鱼与熊掌终不可兼得。2002年撰写博士论文时,他边写边思考人生,感觉是时候痛下决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4月的一天,他提交了辞职报告。9月获批,法官迟日大“下海”了。

刚出法院,很多律师界的朋友和校友都找上门来希望他能加盟。冷静思考之下,迟日大婉言谢绝了很多丰厚的待遇条件,决定自己创办一家律所,亲自管理和运营,“看看其中酸甜苦辣到底是个什么滋味”。20031月,功承律师事务所成立。“功承”二字出自《道德经》中的“功成而弗居”,意思是功业有成却不居功自傲。“功承”代表了对律所未来的期盼,“弗居”代表了功承人“谦下无碍、永守初心”的处世理念。


2003年,功承律师事务所开业仪式门前

“现在回过头看,当时虽然律所组建起来了,但该怎么运营,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也都懵懵懂懂。”迟日大回忆道。然而他当时还是有了一些思考:律所应该有清晰的定位,目标客户是谁,到底做哪些产品。同时,他也明显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为了补足管理方面的知识,迟日大报名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EDP班学习,一年的时间里每个周末都坐着隔夜卧铺去北京上课。

2004年,中国律师论坛在合肥召开。这次参会给了迟日大很大触动。“回来之后我就猛烈批判自己,之前的视野还是太狭窄,应该有一个全国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法律服务业的未来发展和态势。”2005年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律师论坛又给了他一次思想上的冲击,促使他进一步延展到全球化的视野。几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律所管理论坛和培训班,结识行业翘楚,提升管理能力。

功承到底应该做什么业务?根据自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判断,迟日大瞄准了自己此前并未接触过的房地产业务;“859号文件”出台后,国企改制成为地方法律服务的新领域,他也早做了准备,凭着专业的法律意见拿下了吉林省第一个“国企改制”吉林能源交通公司改制项目;此外,金融法律服务和常年法律顾问业务也成为发力重点。明确自身定位,抓准潜力业务,功承很快便在队伍建设、法律服务产品和专业品质等方面脱颖而出,成为吉林省首批创收过千万元的律所之一。2011年,迟日大当选吉林省律师协会会长。那一年,迟日大刚过不惑之年。


2008年10月迟日大主任参加第七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

三年萌芽起步,六年“野蛮生长”,功承很快位居本地律师行业前列。2008年创立刚满五年时便获得“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称号。但从规模上看,它不到二十人;从管理上看,仍然是一家主任说了算的“老板所”。本地律所的管理整体都是初级的、粗放的,功承并不例外。

快速发展和粗放管理间的碰撞也让迟日大几年的时间都在不断痛苦地反思:这就是自己当初创办律所的初心吗?这就是自己努力追求并希望成就的事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追求的绝不是这种十几个人‘滚雪球式’的发展。”迟日大说。

功承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 迟日大

谋求合并,区域型律所的重生与突围

    2014年春节,对律师业发展始终抱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几人:迟日大、郭维东、关春艳、高强、宿辉走到了一起,很快做出了合并的决定:团结合力,痛下决心,要真正立足吉林,在相对欠发达地区做出一家现代化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运营的、专业品质极高的律师事务所。随后,他们邀请到时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孙学致老师担任新功承的独立管理人,帮助大家做好理论基础建设。2014年年中,迟日大带队,全体合伙人去北京走访了中伦、天同、中闻等律师事务所和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实地的走访,让他们对自己希望建设的律所形象更加清晰。回到长春后,这几个抱有同样愿景的人每晚相约,聚在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律所创立的各种问题,每每都是聊到深夜茶馆打烊。

茶馆里,几人先后商议确定了合并的诸多问题:管理模式上确定要采用公司制,分配制度上确定要摒弃提成而采用计点制,业务上要团队化、专业化,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涉及切身利益的点数问题,却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依据前三年各家提交给司法局的审计报告直接确定,前后只用了不到10分钟。20141117日,其他几家律所都搬到了功承位于净月新区办公楼的四楼。1122日,功承加入中世律所联盟。

2015年11日,新功承正式启动完全的公司制运营。

2014年1117日,新功承正式合所办公

2014年11月功承律师事务所加入中世律所联盟

创始合伙人们为新功承安排了三年的准备期,希望用三年的磨合来保证合并的成功。“但没想到,2015年我们一下子就驶入了快车道,没有任何的磨合,直接就‘攻城拔寨’去了。全年下来,无论是数据,还是律所影响力和外界的反响,荣誉跟表彰,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迟日大说。

2015年1010日,早就与各位合伙人有了一年之约的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吕强,终于实现了他对大家的承诺,辞职并以第七位创始合伙人身份加入功承,令合伙人队伍如虎添翼,气势如虹。2015年底,新功承的总创收从合并时的2400万一跃为4200万,实现了近乎翻番的增长。

律所发展欣欣向荣,一片叫好的时候,迟日大又站了出来,组织律所内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组织和个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说,千万不能被暂时的成功假象所迷惑,一定要清醒,要知道新功承的根基尚不稳固,在市场上还只是小试牛刀。“一个组织想要做成百年老店,第一年就给自己定调,提前放鞭炮去祝贺,那绝对是自我陶醉,掩耳盗铃。”

会议上,合伙人对律所一年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归纳了两点重要的问题:第一,当年的发展速度太快,应该把速度降下来;第二,对外业务的“攻城拔寨”能力太强,而内部的风险调控和质量把握没有同步跟进。迟日大提出,合伙人应该更多地把精力从外放向内收,要更加关注内部如何去带队伍,内部怎么抓质量,内部怎么研发产品,内部如何真正实现团队间的协同作战。

即便如此,重视内功锤炼的新功承在第二年的发展速度还是超乎了合伙人们的预期,机制体制改革所释放的能量已经有些“收不住”。2016年中期,合伙人们又召开了松花湖会议,主题仍然是要放慢速度,提高质量,抓队伍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供给与培养问题。实践证明,于公司制律所而言,从外部引进成熟律师以扩大队伍的方法,并不是最佳途径。人才梯队才是公司制律所未来发展的基石。合伙人痛下决心,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去实践功承自己的人才体系建设,招募到最优秀的法学院毕业生,在公司制的环境中培养成认同、适应这种机制的人才。

“功承杯模拟法庭的持续开展,为功承在法检和高校间开辟了一条持续合作和输出专业影响力的道路。影响力的提升为律所持续汇聚了大量专业人才,同时合伙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高校从事法律教学工作多年后已经是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张晓阳加盟,任首席法律顾问;前长春中院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陈海彪随后加盟,令争议解决中心实力大增。

目前,功承拥有合伙人、独立管理人、高级顾问、执业律师及行政支持人员100余人,设置了争议解决、非诉专项和法律顾问三大业务板块及“功承平台支持中心”作为专业支持部门,在商事诉讼、房地产与PPP、银行与投融资、并购混改、破产重整、公司治理、政府行政、税收劳动、企业合规等领域在区域市场中已经确立了明显的优势。2016年,功承再度荣获“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称号。截至2018年底,功承已摘取国际法律评级机构奖项20余项。

合并之初,新功承的发展目标就绝不仅限于长春或吉林。在本地实行公司化运营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功承也在尝试向外迈出脚步。20181月,吉林功承(沈阳)律师事务所成立。功承完成了东北区域战略布局的第一步。这一步的意义重大:辽宁向来被认为是东三省中的法律服务大省,第二巡回法庭的设立更是让各大律所纷纷开设沈阳分所。而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一家吉林的律所将分所开到辽宁。

2018年吉林功承(沈阳)律师事务所成立

功承沈阳办公室环境

这是功承区域突围的第一步。而尝试区域突围的根本原因,是合伙人已经明确意识到,有限的区域经济总量已经难以支撑功承再上一个台阶,律所在本地的发展几近天花板:2015年起功承的总创收额和市场份额连年高速增长,2019年已实现创收过亿,市场份额超过12%,这几乎已经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在区域市场中的极限。

面对中国法律服务业蓬勃发展之大势,2020年初春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予了功承人驻足当下、宁静致远的思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迟日大如是说。


二、一家不追求绩效考核的律所

企学律合一,高度自律,无为而治

2003年功承成立的时候,作为迟日大的师兄,孙学致教授是唯一的开业嘉宾。十几年来,他见证了功承的一路成长和发展。作为功承的独立管理人,他以相对超脱的立场对功承的战略发展和制度文化建设发挥着自己的影响。

“东北地区法律服务业长期在原始的水平上徘徊,不论是业务规模还是服务质量上都相对落后,一些律所还在靠客户赏饭吃,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开发不出能引导客户消费的法律服务产品,没有实力为高端大型客户提供大规模系统性的服务,对优秀的法科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孙学致说。

功承律师事务所独立管理人 孙学致

基于对国内律师业发展和律师事务所管理的观察,孙学致认为,一定要根据市场对律所的需求来改造律所的组织管理体系,一定要跟进时代发展给律所创造的各种发展契机,去实现远大的目标。长期以来传统的律师业务主要围绕客户个体诉讼展开,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促使、迫使律所向高度复合、分工精细、协同性强的组织结构转型。律所如果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组织和服务能力,不能提供高度专业的、团队化的服务,就会被高端市场所抛弃。

“一家先进的律师事务所就是一个涉及人事行政、项目管理、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知识生产、教育培训、IT和大数据服务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有专业的管理者。”孙学致强调说,“功承之所以敢搞公司制,能搞公司制,就是因为她有专业的管理者,这是功承的幸运。”

郭维东1999年便取得律师资格,2007才正式下海做律师。他曾在多家企业担任高管。2000年到2007年,他一直担任中东集团副总裁,筹建并完善了集团的支持平台。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使他更懂得企业,成为专职律师以来,他更多地从企业而不是律师的视角来看问题,试图重新建构律师所的运营和律师的服务。


功承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管理合伙人 郭维东

在功承,郭维东带领税法团队担任省税及长春市、吉林市、辽源市税务局等近三十家税务机关的常年法律顾问,同时,还负责律所的整体运营。他的经验对于公司制的功承来说至关重要。

迟日大则担任着“精神领袖”“战略官”的角色,负责把握律所发展的整体方向。当然,身为全国律协副会长,他有很大一块精力也分给了行业组织,要同时思考全国律师业的发展。

三位管理合伙人同样实现了专业分工,使得功承在管理上宏大与细节兼顾,在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功承信奉并践行着麦格雷戈的“Y理论”,采用了“无为而治”。

不少律所曾赴功承希望学习成套的管理制度,业内很多律所也都有几大本数十项的成文规则。但功承不像其他律所有厚厚的文本制度,甚至律师们连KPI都没有(但支持平台反而有),除了少量基础行政制度之外,功承的管理更多地靠合伙人和律师的自觉、自律来完成,功承是靠客户的需求在驱动着,发现并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是功承这部机器不停运转的动力。

“我们其实寻找的是聪明的、肯下笨功夫的、志同道合的法律人,并且要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处在激发态上。”郭维东介绍说功承希望每个员工都成为富有而令人尊重的职场人士,“富有是前提,令人尊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你过硬的专业水准会被人尊重,你能站在客户的角度去代理,站在法官的角度去思考,你的服务就会被人尊重。凭这些得到尊重,律师在功承所得到的个人价值的体现和自我的成长就会更为明显,持续处于‘激发态’,不断地自我激励。这样一来,功承就无需更多制度上的管理和监督。”

哑铃型结构,项目导向,团队作战

大部分律所内部的结构是偏金字塔型的:一个高级合伙人带着几个二级合伙人,再带几个执业律师加上众多律师助理。而功承的业务部门结构非常的“哑铃型”。在功承看来,这是适合当前组织实际情况的一种结构设置。

功承目前有9位合伙人,70多人的公共律师池,形成了‘哑铃’的两头;中间最少的实际上是部长,只有5位。功承目前设有的诉讼部、非诉部等5个大的业务部门,是为了大致地划分业务模块,将律师根据一主两辅归入其中,而业务的承办更多是以项目为导向,部门之间没有界限和壁垒。业务进来时,功承的合伙人负责把案源对接给相应部门的部长,由部长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及律师的忙闲情况来组建项目团队。

“功承可能是把微信群用到极致的一家所。”这是功承人很自豪的一句话。在功承只要是与某件事务相关的人,都被认为是平等的,上至合伙人下至实习律师都在一个群里沟通,目前活跃的群多达上百个。在微信群完成工作的配合沟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信息的交互极快,无需再线性地层层汇报,所有的意见和决定都会在群里共享;第二个好处是所有人的工作也都在群里向其他人公开。功承虽然没有绩效考核,但关于律师工作表现的考评,都在日常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中自然完成了。

这样的模式对应的是功承现有的规模,以相对高效的方式实现资源的调配。同时,所有律师的工作都相对透明化,时刻处于被项目选择的状态,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律性”管理的目的。

专业化运营,支持部门,十项全能

作为一家公司制的律所,功承的一百多名员工里有后勤保障人员35人,其中纯粹作业务支持的人员23人。这样高比例的支持团队规模也经常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功承公司化管理的特色。

“功承平台支持中心”,功承的特色部门,由具备长期企业法务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的袁菲菲担任负责人。加入功承前,袁菲菲曾在安利吉林省分公司、吉林省中东集团有限公司及可口可乐(吉林)有限公司主持法务工作十余年。

支持中心倡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目前有7位非法学的专业人才分别负责律所的市场营销、运营分析、IT建设、品牌活动、人力资源、业务秘书管理等,同时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交叉合作,共同实现标准化、职业化、精细化的支持部门工作,为业务部门提供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功承为五大业务部门和沈阳办公室配备了8名业务秘书。秘书的职能从简单的日常行政、部门财务处理、合约管理、客户管理,到复杂的招投标、数据分析甚至是切入破产、融资等业务中担任一定的行政角色,不一而足。而经过一段期间职业化培养与公司制磨合成长起来的这些秘书,已成为律师们必不可少的优秀助手,成为功承可贵的资产之一。

高度专业化的律所管理,必须依赖于相对可靠的软件平台。2014年,功承就自主投资开发了律所OA系统GC Think,除了日常办公功能之外,还陆续研发上线了资源分享、邮件处理、项目跟踪、工时分析等模块。同时,功承还与外部法律技术机构合作,开展大数据分析、案件裁判预测、知识库建设等工作。信息化和科技化是新功承创立之初就一直着力建设的重要板块,也是支持中心赖以运营的重要基础。


三、带动引领区域法律服务发展

新功承创立之时,便将客户群体锁定为中高端商事主体及政府机关。这来源于功承对市场需求的精准研究判断:中高端法律服务业市场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跟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特别是新兴金融行业的法律服务。成立不久,功承就已经为吉林省几乎全部的金融机构提供过各种形式的法律服务,带动着吉林省各级政府PPP项目的法律服务。

五年来,功承在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或专业杂志的评选中斩获多项荣誉,包括连续五年荣列著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 & Partners)所发布的《亚太法律指南》东北(吉林)地区公司/商事领域“第一等”,连续四年获得《亚洲法律杂志》(ALB)中国区“最佳雇主”及《商法》年度杰出交易大奖等。

高端疑难商事争议解决

吕强是迟日大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同一届的同学。1995年他同样被分配到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此后一直在法院工作了整整20年。

在省高院里,他是当时最年轻的庭长,其后又成为高院最年轻的审判委员会委员。工作期间,吕强极强的个人业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业务水平也得到了领导和业界的认可。此外,他还在工作期间先后攻读并获得了吉林大学民商法硕士、博士学位,也曾在美国马歇尔大学任访问学者一年,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2010年,吕强被评选为吉林省青年审判专家,这是司法系统内对个人水平的最高认可之一。担任民二庭庭长4年后,2015年,更偏重实务的吕强重新认真思考了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离开法院系统,加入功承。促使他下定决心出来的核心原因是他在与创始合伙人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功承合并的探索精神,以及采用公司制模式的功承将要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个模式给了我巨大的吸引力,我才有勇气出来,选择加入这支队伍看能一起做出点什么。”吕强说。


功承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吕强

在功承,吕强主管争议解决部,业务领域包括破产清算、资产重组、兼并等公司业务以及银行、基金、信托、证券、风投等金融业务,培训则是他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他讲授的不仅是法律知识和审判者思维,而且善于把诉讼的经验同非诉相结合,迅速完成了从法官向律师的转换。

新功承第九位合伙人陈海彪与律所的“渊源”颇深:博士在读期间,孙学致教授是他的导师组成员之一;2015年起,他又恰好连续多年担任“功承杯”模拟法庭竞赛的评委,与功承的合伙人和律师们有了更多的接触。2018年,博士毕业的陈海彪下定决心挑战自我,尝试人生另一种可能,将自己在商事方面的思维和能力优势更好地与工作结合,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当年底,在长春中院工作近15年,已任民二庭庭长及审判委员会委员数年的陈海彪正式加盟功承。至此,功承拥有了中高级法院三位前审判委员会委员,诉讼服务的整体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获得了巨大提升。

基于既往的审判经验和长期的职业训练,陈海彪在房地产开发与建设工程领域经验丰富,对于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和侵权法等法律适用亦有深入研究,对于民商事审判及执行程序有其独到的研究和见解,拥有丰富的制定重大疑难民商事案件解决方案的实践经验,以及极强的司法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功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级顾问 陈海彪

目前,功承的诉讼团队包括3名合伙人在内,共有近二十名成员,瞄准中高端诉讼,主体涵盖了银行、信托、证券公司、资产公司等,类型主要包括房地产建设施工领域、公司股权纠纷、大额民间借贷,以及近两年银行间关系复杂、高标的额的新型纠纷等。

几位合伙人也有专业条线分工,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律所会启动合伙人诉讼会议,由合伙人牵头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商讨案件的处理。“诉讼的部分流程已经标准化,加上几位资深律师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审判经验或出庭经验,在配合和打磨整个诉讼产品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明确地知道诉讼服务产品的核心需求点。”吕强自信地说,功承在高端疑难复杂商事争议解决方面的实力并不弱于北京的一些诉讼精品所,诉讼可视化也已经作为常备手段之一,并作为新人入职的必要培训课程长期开放。

金融

对于五年前的新功承而言,金融业务还是一个全新的板块。高强还清楚地记得筹建金融业务团队的日子。在他看来,非诉讼法律服务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只有做好完全准备才可能抢占一席之地。在察觉到金融业务的市场潜力之后,团队搭建、全面且深入的业务准备等,便成为了他彼时的工作重心。前期的投入正为如今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现在吉林省大型的私募股权基金几乎都是功承来承办的。”高强说。功承律师每年要对近百家基金管理公司拟设的子基金方案进行评审,参与10余家子基金管理公司尽职调查。从基金公司设立,备案登记,到资金募集、投资、管理、退出,功承律师都将全程参与。


功承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高强

虽然归属非诉部门,但金融领域的争议解决也是功承的强项。功承办理了大量同业业务纠纷,涵盖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多种资管产品类型,资管嵌套的通道业务也使得产品更加多样。功承目前在处理一起标的额高达700亿元的某金融机构的境内不良资处置案件,律师既要掌握大量监管规则的理解和适用问题,又要熟悉相关产品,帮助客户进行交易结构的设计和梳理,交易复杂性可想而知。

功承金融业务的薄发,离不开平日扎实的业务积累。功承所内设有银行小组,专门对口银行金融市场部的产品研发,研究新型产品的合规性审查。就其专业性和前瞻性来说,这种研讨小组都是当地业界罕见的。不仅如此,功承律师受邀为金融机构开展的培训讲座,在业内也有口皆碑。热门课程甚至会受到10多家银行的邀请,单次培训规模甚至高达七八百人。


功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级顾问 张晓阳

2016年3月,张晓阳副教授的加盟让功承的金融业务实力大增。律界高校双跨的张晓阳与迟日大和吕强亦是同届同学,执业十四年来,在企业投融资、银行金融、劳资、公司业务等民商事诉讼和非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为近百家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提供常年法律服务。加入功承后,张晓阳主要负责所里的金融资本板块,包括金融机构的常年法律顾问、金融诉讼业务、金融投资业务、资本市场中的企业上市、新三板、发债、私募基金等.她本人亦担任吉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法律顾问)、吉林省国资委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财政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专家库入库法律专家、长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为本省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律师。


“功承的金融业务本质上是从常年法律顾问来切入的。”张晓阳这样看待功承在金融业务的拓展,“功承担任了本地绝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的常年法律顾问,并且入围了吉林省内所有国有银行的法律服务供应商库,从顾问切入,到承接诉讼,再到衍生出专项服务,功承对金融的服务是全方位的”。

房地产建设工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宿辉是功承最年轻的创始合伙人,本科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主修法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MCIOB)和英国皇家特许工料测量师(MRICS)资格的建设工程专业律师。

2005年刚开始执业,他便进入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命题组,连续两年参与命题;此外,2008年国家住建部修改国内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他也参与其中。这样的经历加之长期的对外培训授课和出色的业务能力,让宿辉在建设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口碑。新功承成立后,宿辉带领10余人的团队先后承办了多项国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过程法律服务工作。如投资总量高达500亿的长春市两横三纵快速路项目,宿辉就带领团队为长春市政府担任总法律顾问。


功承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宿辉

2014年左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业务开始兴起,还在高校做老师的宿辉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领域的法律服务机会。2015年,他便组织举办了吉林省第一届PPP高端法律服务论坛。2016年,财政部对全国从事PPP业务的咨询机构规范梳理,当年全国仅有60家左右律师事务所入库。而过去三年,功承成为东三省唯一一家一直在库的律所。宿辉本人也成为财政部PPP专家库东三省唯一入库专家。这使得功承的PPP业务在东北占据了非常高的位置。

三年来,功承所承办的40多个PPP项目,落地体量已超过2000亿元。加上担任法律顾问的单位自有的PPP项目,三年间功承所参与的PPP项目已多达上百个。并且,跟随客户的脚步,功承的PPP团队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先后承办了浙江省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PPP项目、黑龙江省绥化到大庆的高速公路项目、重庆市地铁4号线项目等省外项目。“功承的PPP团队在全国也是属于第一梯队。宿辉语气自信而肯定,“绝大部分PPP项目是以咨询机构为主导,律师事务所为辅助,而功承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承接的PPP项目都是由律所来主导,再来为政府配备咨询机构。宿辉说,在话语权和主导权,以及对整个项目法律合规性的把控上,这种模式效果更佳。

2017年,中世律所联盟PPP法律事务研究中心在功承挂牌。功承团队不但深度参与民法典合同编建设工程合同章、PPP条例、吉林省管廊条例等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更是将知识经验提升凝练为理论成果。宿辉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合同有名化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从民法视角进行PPP合同研究的专著,在PPP理论和实务界形成广泛影响。团队编写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条文注释与应用指南》《建设工程合同争议裁判观点集成》亦获得读者高度评价。


国资管理和破产清算

执业25年,关春艳已经在国企改制和国资管理、破产重整及清算、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公司并购重组和资本市场等领域积累了极为深厚的经验。2009年格尚创立时便以国资管理和破产清算两个领域为主要业务方向。目前关春艳在功承牵头负责一支20人左右的国资管理与破产清算团队。

功承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关春艳

从业早期关春艳就一直在服务国企客户,包括长春市国资委、长白山国资委和长春公交集团等多家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关春艳介绍,目前国企越来越注重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和重大决策风险管控。功承国资管理团队可以为国有企业,尤其是东三省的国企处理过去改革中遗留的如职工安置和资产遗漏等棘手难题。历时十余年没有完成的建工集团国有股份回收,经过关春艳团队两年的清理实现了国有控股超过98%。此外长春公交集团的股份成功回收也为下一步的长春市公交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些重大疑难项目的成功处理,也奠定了功承国资管理团队在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中的实力形象。

在律所公司化运营、专业化分工的制度支撑下,功承培养了一支专业从事破产重整与公司清算业务的律师团队,长期深耕于破产、重组、公司解散清算领域的理论研究与产品研发,全身心投入于破产、清算业务的项目实践,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功承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辽源市等省内重要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管理人名册中均名列前茅,证明了其在破产、清算业务领域居于省内领先地位的实力。关春艳还先后担任吉林省冶金机械厂、菱花集团长春味精厂、吉林省泛亚信托有限公司、长春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麦达斯轻合金、四平现代钢铁等三十余家多行业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案件的管理人负责人,其中四平现代钢铁重整项目已成为吉林省法院系统成功审结规模企业破产重整的典型案例。以理论指导实践,于实践中不断积累,关春艳引领功承的破产业务不断跃升到新的高度。

充分利用媒介手段,功承还持续打造了多个系列品牌专业化线上社群,建立起包括“长白法务圈”“宿辉功承圈”“功承金融圈”“混改研讨圈”“劳动税法圈”和“功承公众号平台”组成的“六圈一平台”,围绕线上社群开展线下活动,邀请区域内及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单位、人士参加,聚焦相关领域法律层面的焦点问题。

做一家受人尊重和值得信赖的律师事务所,是功承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实践。“尊重”,乃从“迹”处讲,即律所的客户美誉度、社会口碑等外界综合之反馈;“信赖”,乃从“本”上讲,即律所的整体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于每位律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功承自立所之始,就从人才引进、梯队建设、培训晋级、绩效考核、知识管理、客户意见反馈等层面作了立体化的行为设计,严操实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态势,面对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期许,在未来提升业务综合能力上,功承人要如同酿酒师一样,甘于自酿美酒,且一年胜似一年醇香,即便李太白在世,应亦颔首而诗兴大发。迟日大主任笑谈中透着几许自信。

四、爱才铸才,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发展

功承没有设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长期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郭维东积累了深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负责功承人力资源的总设计和管理。

对于人才的培养,郭维东从未将视野局限于功承本身,在这点上,他跟孙学致有同样的情怀和梦想以功承作为法学实践教育的基地,帮助法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深刻转型。为此,功承设计了“明日律师计划”,助力高校法学教育,推动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这个计划由“功承杯”模拟法庭竞赛、“功承明日律师训练营”、“功承实习生计划”和“功承开放日”组成。

2014年开始,功承就把高校模拟法庭作为自己支持高校法学教育及发掘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阵地。目前功承每年要参与协办三个“功承杯”模拟法庭竞赛,年度赞助费用高达50万元。除经费上的支持,功承还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参赛高校只需负责竞赛题目和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前前后后的运营都是由功承负责,保证活动的专业度。

在吉林大学举办的功承杯东北高校模拟法庭竞赛

2018年功承杯模拟法庭竞赛花开辽宁省

功承对于实习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视。通过建立“实习生班主任”制度,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职业化素质,再深度培训法律专业能力。另外还设立了实习生教务处,由教务处长全面关心实习生的考勤打卡、午餐交通、工作习惯等多方面需求。实习满三个月后,即便部分实习生没有最终留下,他们也会被邀请进“功承毕业生”的微信群里,群内经常分享法律招聘信息。“功承毕业生”群成员遍布全世界,功承成为了他们走出大学、走向职场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课堂。

2015年起,功承还每年举办一场两天三夜的“功承明日律师训练营”。训练营在每届东北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开始前举行,承启两届竞赛,主要面向前一届东北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的优秀参赛队员。训练营除了邀请到多位业内大咖级的合伙人亲临授课外,还设置有模拟访谈、尽职调查、模拟法庭等多种环节。“功承开放日”则定在每年“功承杯”东北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的第二个比赛日的下午举行,功承邀请参加比赛的师生参观功承和参加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


“明日律师训练营”的学员们与导师们合影

“明日律师训练营”活动现场

在这些活动中,功承实践着对于法学人才培养的承诺,也不断收获到心仪的人才。新功承建立以来,先后有多位优秀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优秀院校的优秀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走进了功承,留在了功承。在功承,律师通常从实业期到主办律师--依托于公司化管理对于人才培养的极大投入,青年律师获得了可贵的成长机会和空间,五年来,他们都已成长为了功承的中坚力量,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评价。


五、突围突变,迈出吉林,走出东北

2015年,新功承的诞生引起了东北乃至全国律师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迟日大时任吉林省律协会长的身份相对特殊,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新功承在东北地区开创了真正施行公司化管理和运作,并以计点制代替提成制的现代律所的先河。当年度,功承就荣获国际著名法律评级机构《亚洲法律杂志》(Asian Legal BusinessALB)评选的2015年中国区最值得关注的律师事务所和2015年中国区最佳雇主。

功承律师事务所休闲区

功承律师事务所荣誉墙

迟日大认为,功承能在合并之初就取得跳跃式增长,首先应该归功于彻底颠覆了传统小作坊式单打独斗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作业模式,建立了公司化的治理结构,以现代化组织的标准进行管理和运营。“专业化是律所的核心,团队化是专业化的前提,而律所的治理结构则直接导向了你是否能形成区分业务领域的团队化,这是功承颠覆传统治理结构的直接效应。”迟日大认为,这样基本实现了专业化,才能进一步去探索规模化和国际化。

其次,则是功承通过公司制管理和运作所带来了专业品质的提升,其竞争力逐渐凸显。法律服务需要跟随市场经济的脚步提供配套的支持,客户需求单一的时候,不同体制的律所竞争力差别并不明显。但随着客户的经营越来越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也更加复合。目前,功承许多客户的法律服务需求需要长期组建10人以上的团队紧密服务。这样的需求,一家十几二十人的小所是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功承治理结构改变后专业品质提升的优势则不断释放,越来越明显。

“在相对落后的法律服务市场中,机制的优势体现得尤为显著。”孙学致一直认为,律所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去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作业模式,而功承的调整是颠覆式的改变,其难度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功承改革的彻底也正得益于创始合伙人们能力相对匹配,年龄结构相仿,且同样有着改变律师业发展现状的理想主义情怀。”怎么解释这样的聚合?“因缘和合”四个字是创始合伙人们经常用的词。

创立第5年,功承的总创收已经是创立之初的4倍以上。那一年吉林省法律市场的总额也不过2亿元,时至今日也不过8亿元。在创收额占比已经超过本地总量12%的时候,利益冲突的问题愈发明显。无论是东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法律服务市场总量的增长,都已经难以支撑功承再上台阶。

近年来功承通过花大力气进行人才培养,所建立起的律师梯队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但难以充分释放。在律师分级计算薪酬的制度之外,功承还为每位执业律师提供每年固定1万元的工龄涨薪。律所运营的成本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压力巨大。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另一层冲击。

同时,内部管理和运营的模式也随着律所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继续调整。在创始合伙人们理念高度一致,都把个人利益放在其次的前提条件下,律所没有成篇累牍的运营管理制度,而是靠着合伙人和律师高度的自律去运转。但随着队伍的扩大,原先的机制也渐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已经做出了适应的微调,例如在原先的纯计点制基础上,2018年加入了部分绩效考核,成为新的混合制分配模式。

迟日大认为,功承有4个明显的支撑:第一是合伙协议和计点制,支撑了律所合伙的架构;第二是公共财政的一体化,支撑了整个律所的公司化运营体系;第三是以袁菲菲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打造,支撑了整个律所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第四是以律师队伍的专业化,支撑了整个团队作战的能力。

“当下功承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这4个支撑点的作用,借以更好更快地去拓展空间。”他以空间的变化作阐释:2014年合并的时候是各家律所和团队将各自的空间拼接、聚集在了一起,但还是在本地,五年之后,地理上的空间一定要发生变化,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功承面临的不是瓶颈,而是天花板。如何冲破天花板?不仅是突围,更是突变,一定要通过空间地理性的变化而实现。”走出吉林,在已有沈阳办公室的基础上,功承瞄准了北京,但到底要采用哪种模式,还未有定论。

实现地理空间的突破,孙学致认为,在公共财政得到优先保障的前提下,业务一体化必须坚持,扩大合伙人规模是必由之路,在辽宁、黑龙江的中心城市开办分所是必须落实的战略布局。为了实现发展的需求,“在保证公共财政和业务一体协作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放开可能是必须的,不排除灵活安排多元化管理机制,迅速激发分所的发展动能。”他强调,规模化和一体化的协调,是包括功承在内的国内律所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就要克服精神洁癖,既要选贤,也要任能,要有接纳更多元化人才的胸怀格局。“所有制度都是为了把各种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致行动,否则就不需要制度了。文化和传统是在长期持续行动和成果形成的势能之下逐渐生成的,大势既成,泥沙俱下,谁也阻挡不了。所以不能静态地看人,不能凭一己好恶选人。这也是功承作为公司化体制与传统合伙的区别。对功承合伙人们来讲,也是下一步发展的考验。”

管理方面,郭维东所说的“无为而治”,或者说依赖合伙人和律师的高度自律的管理,也只是适应阶段性的情况。未来如果规模进一步扩大,走出吉林,也必然要改变现有自律性管理的模式。在他的构想中,未来可能是经纬交织的“网状管理”:经线是行政与支持部门,负责管人,纬线是各地分所或业务中心,负责理事。“规模化之后网络化格局的打造,对于功承的管理又是一次大的嬗变。”对此,孙学致补充道,以郭主任为核心打造出来的功承平台支持中心,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通所有分支机构,统合支持各区域业务的后台服务和管理能力。而以规模客户、专项产品和专业诉讼为核心形成的愈发成熟的各个专业团队,在各位业务合伙人的统率下,也正在形成业务局点突破,彼此协同作战的集团作战能力。

管理、业务、人才、财务,当下律师行业正在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大发展,其速度使得律所也不得不三五年就做出一轮重大改革,功承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2018年中共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9年功承律师事务所年会合影


六、功承,功成

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居。但若你问功承的创始合伙人们,他们每个人都必定会回答,功承的事业还远远没有“功成”。

五年前,功承在吉林开启了公司化管理和运营、以计点制为分配机制的现代化律所的探索。“茶馆会议”开了一年,商讨研究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问题,创始合伙人们当然清楚这绝不是一条一劳永逸的道路,反而是大迈步地踏出舒适圈的一场冒险。

阶段性的成绩只能证明方向是对的,但在通往远方的路上,道路变化莫测。功承未来的规划是什么?迟日大说,功承并没有落在纸面的三年、五年或十年规划,那只是代表了对未来的一种预判,对功承来说,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大的方向,秉持着一份不变的情怀和追求去发展功承的事业,去为中国律师业‘探路’,其次才是要在过程中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战术安排。

“律师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浪潮之中,决不能随波逐流,但能否驾驭潮头,把握住潮起潮落的势能,永立浪尖,就要看你的本事,看你的功夫,看你的智慧,看你的定力,看你的情怀,看你的格局和视野。”迟日大感言。

一家“律企学”三位一体,在东北地区率先尝试完全公司制运作的律所,如何不断突破自我?

功承的回答是,它一直在“功成”的路上。